干细胞凭借其多向分化、促进组织器官修复、免疫调控等潜能,被医学界誉为“万能细胞”。以干细胞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正在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另一种疾病治疗途径,更将成为新医学革命的核心。目前,我国在整形美容修复、新冠肺炎、肝硬化、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个疾病领域形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专家共识,凝聚国内专家的集体智慧,探索了干细胞在各疾病领域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为今后开展干细胞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指导意见。
2021年1月,《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刊登《干细胞在整形修复美容领域研究和临床试验的专家共识》,介绍了在整形修复美容领域应用研究常见的干细胞类型,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来源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牙髓间充质干细胞等。共识对干细胞的保存规范、外泌体等干细胞衍生物的应用研究等进行了梳理,归纳干细胞在增加组织血管化和抗纤维化、创伤后皮肤再生与创面愈合、脂肪移植后再生、毛发再生、骨与软骨再生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干细胞在该领域的研究与未来临床转化提供参考与支持。
2021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专家共识”研讨会上,正式定稿并发布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该文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解放军总医院感染病医学部主任王福生教授牵头,由国内病毒学、免疫学、感染病学、呼吸病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起草,为国内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规范和指导。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率先开展了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随后全球多个团队也相继开展并完成了多项相关研究。综合当前研究结果,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COVID-19安全性良好,在缩短病程、减轻肺部损伤、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有望为治疗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提供新的手段。
2021年4月,《中华血液学杂志》刊登《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提出GVHD的主要预防方法有移植物来源选择、免疫抑制药物、间充质干细胞(MSC),并在cGVHD的二线治疗方案中,对间充质干细胞的输注剂量提供参考。共识指出,MSC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的多功能细胞,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使其在移植免疫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MSC防治cGVHD的机制尚待明确。研究表明,MSC可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增殖活化,调控Th1/Th2比例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也可通过上调CD27+记忆B细胞数量、降低血清B细胞激活因子(BAFF)水平和促进B细胞表面BAFF受体表达而诱导免疫耐受。研究发现,经MSC治疗的aGVHD患者后期cGVHD发生率降低。
早在2014年11月,《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刊登我国第一个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专家共识。共识发布以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证据不断积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陆续颁布了有关干细胞临床研究的指导政策,以规范并促进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2021年7月,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学组在《临床肝胆病杂志》更新共识,发布《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专家共识(2021)》,对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应用规范(临床方案、适应症、纳入/排除标准、干细胞类型的选择、术前准备、移植方法、剂量和次数、观察指标、术后处理、术后随访)以及研究重点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今后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2021年,《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刊登《骨关节炎临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总结了包括生物制剂在内的骨关节炎治疗药物,提及抗炎性细胞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等生物制剂,指出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中,经诱导后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或软骨细胞,可用于修复受损的骨或软骨,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已有应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需大量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2022年1月,《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发布了由国内风湿免疫学领域众多专家共同完成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专家共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以累及多脏器、产生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为特征。目前我国SLE发病率为20-70/10万,患病人数超过100万,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常规治疗手段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生物制剂等,这些手段虽然可以使大部分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部分患者却治疗无效或者无法耐受。
干细胞治疗SLE的机制为通过调节各种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的功能,纠正免疫失衡,诱导免疫耐受,组织修复,从而达到受累器官功能的改善和病情的缓解。该共识总结,目前全球已经有1500多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接受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大提高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改善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