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稳度过第一轮感染高峰、各项产业强势回暖后,关于新冠的讨论似乎已淡出我们的视野。然而,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著名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在近期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进入低水平流行阶段,还需要加强监测,每个个体仍需要继续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
与此同时,”甲流“来势汹汹,进入传播高峰期,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地均有学校因学生患甲型流感而停课。当甲流叠加新冠,阳康不久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防护?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冠感染速度已大幅降低,但近期每日新增感染者仍在1万例以上,加之近期新发现XBB.1、XBB.1.5、BQ.1等多例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因此,相较于去年末,尽管当前疫情整体趋势相对较低,但我们仍需警惕新突变株带来的风险。
2月,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从国外的很多地方来看,新冠疫情没有那么容易消失,往往是一波疫情之后,过两三个月就又来一次小的疫情,甚至有的地方是每隔3到6个月就来一次疫情。所以,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这样一次大的疫情高峰,下一波是什么时候出现、会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还都不知道,只能是说做好这方面的监测,同时也提醒脆弱人群,要更好地做好防护。”
同时,李侗曾医生指出,感染之后一般保护期是3个月到6个月以上,对于免疫力差的人,可能3个月以后,体内抗体的保护率就开始下降。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及时修复新冠损伤、巩固提升自身免疫力,对于抵抗甲流及下一轮可能到来的新冠感染来说,都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很容易成为新冠、甲流等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易感人群。NK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体健康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发挥着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调节功能。
临床研究证实,与健康人群和轻症患者相比,新冠重症患者体内的NK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而在治疗后恢复的患者体内,NK细胞的数量恢复。在面对新冠病毒时,如果人体内的NK细胞数量相对不足、功能被削弱,就难以充分发挥抗病毒和抗纤维化的功效。因此,NK细胞的免疫调节和监管功能,可能是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方法,也有望成为一个潜在治疗方式。
今年1月,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子刊《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刊登一篇文章,指出自然杀伤NK细胞是抗病毒的天然武器,临床研究已证明NK细胞对产生免疫逃逸的病毒(包括甲流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毒、丙肝病毒等)有效。去年10月,一篇刊登于《免疫学前沿》的文章研究了人胎盘造血干细胞来源的NK细胞(CYNK)对甲型流感病毒(IAV)的抗病毒活性,通过临床试验发现,CYNK对IAV具有强大的抗病毒功能,NK细胞数量和活性的降低是甲流病毒感染的重要特征。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多向分化、促进组织器官修复、免疫调控等潜能。早在2021年,我国就发布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目前,国内外已完成多项MSC治疗新冠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MSC治疗新冠兼具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缩短病程、促进肺部损伤修复、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由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也具有类似疗效,在缓解新冠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促进肺泡组织再生、减少炎症反应等方面拥有治疗潜力。日前,国内首个干细胞外泌体雾化吸入治疗新冠后慢性咳嗽的临床研究项目已在深圳启动。
后疫情时代,理性看待新冠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疾病,增强防范意识,科学提升免疫,及时修复损伤后遗症,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