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内第一波感染高峰的结束,新冠病毒似乎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
然而,当前的康复并不代表人体与病毒的战争已经完全结束,仍有不少人在“阳康”后存在许多不适症状,例如干咳、头疼、睡眠质量下降、味觉嗅觉变化等。
世卫组织指出,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会在感染3个月后仍存在疲劳、呼吸急促、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脑雾等症状,而这些症状会至少持续2个月,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并且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这些后遗症被称为“长新冠(long COVID)”。
目前已发现有200多种或轻或重的症状与“长新冠”相关,持续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最新研究指出,“长新冠”是一种多系统疾病,可能对心、肺、肾、肝、肠胃、胰腺、血管、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影响。
世卫组织认为,大约10~20%的新冠患者会出现“长新冠”症状。去年11月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英国有超过200万人报告遭受“长新冠”困扰。据估计,全球至少有6500万人正在经历“长新冠”。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群经历新冠感染及康复尚未满3个月,因此格外需要警惕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长新冠”症状。
由于“长新冠”的产生原因尚未完全明晰,所以在对待这些症状时,医生和患者只能采取“打地鼠”的方式被动应对,尚无经过证实的、统一有效的“长新冠”疗法,但以干细胞疗法为代表的一些疗法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
部分研究指出,“长新冠”的出现,或与过度的抗炎反应有关。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不仅能够促进损伤组织的再生与修复,并且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功能,可以调节炎症反应。
国内外多项治疗新冠的临床研究结果都初步证实,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早在2020年12月,外媒报道全球首项使用来自自体脂肪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已在日本启动。
2022年1月,中科院院士王福生及其团队公布全球首个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1年随访结果,得出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S-MSCs)给药对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病变的改善及症状的恢复具有长期益处。
去年4月,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等重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内容鼓励探究干细胞在新冠肺炎损伤修复中的治疗作用。
鉴于干细胞疗法在新冠临床治疗方面的功效,我们相信间充质干细胞在缓解新冠感染患者的长期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或将为“长新冠”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可能。
目前,国内多地宣布已度过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专家预估第二波感染高峰或将在今年5~6月间到来。在新一轮感染来临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科学研究前沿,更好地认识病毒,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必要时进行干预,尽量降低新冠及其后遗症对身体的损伤。